新能源汽車漲價,二手電動車傾巢而動
最近新能源汽車漲價,一波二手電動車紛紛傾巢而動。
例如下面這臺2019年5月上牌,2018款軒逸純電智尊版,40377公里,當年指導價173000,理論續航338,當年補貼完還要15萬。
這車配置相當的高,LED近光燈,方向盤加熱,前后排座椅加熱,真皮座椅,倒車影像等等。
不過這車2020年就停產了,估計是因為定價太高,結果倒在了2021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爆發的前夜。
二手其實也不便宜,8到9萬的行情,足夠買臺全新的微型車或者小型新能源suv。
這波二手新能源汽車漲價,讓我想起了去年9月開始的燃油車”芯片短缺”大幅度減少優惠的往事,當時套牢一批收BBA的二手車商,我們本地車商有的過年前都沒賣完,還是趕在元宵節前清完的,大部分都虧了。
所以這波二手電動車漲價,還是謹慎點好,先觀察三個月,三個月后就進入汽車消費淡季7月和8月,到時候自然見分曉。

近日,記者從佛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獲悉,截至2021年年底,佛山汽車保有量達到316.4萬輛,全省排名第三,僅次于深圳、東莞。按佛山常住人口約950萬計算,相當于佛山平均每3人就有一輛車。
其中,佛山新能源汽車保有量6萬輛,2021年新車上牌4萬輛,同比增長122%,呈高速增長趨勢。摩托車保有量43.2萬輛,2021年新車上牌2.9萬輛,同比下降5.4%,呈逐年遞減趨勢。
數據顯示,佛山汽車數量最多區域為南海區,順德區緊隨其后,分別為125萬輛、100.1萬輛。
2021年,佛山二手車交易市場活躍,全市共辦理機動車轉移登記(過戶)業務27.5萬筆,同比增長18%,機動車轉移登記(過戶)數量持續增長。
截至2021年底,佛山機動車駕駛人保有量已經達到408.6萬人,全省排名第三(僅次于廣州、深圳),其中汽車駕駛人375.6萬人。2021年全市新領證駕駛人(駕齡不滿1年)數量達22.5萬人,比2020年增加4萬人,同比增長20.3%。
隨著機動車、駕駛人逐年增長,全市交警車管部門持續推行車駕管業務“自助辦”“網上辦”“上門辦”等便民服務措施,屢獲市民好評。
據統計,2021年,全市網上核發電子駕駛證68.5萬個,補換領駕駛證20.4萬筆,完成線上提交身體條件證明82.5萬筆;開展線上駕駛人審驗教育37.7萬人次,完成駕駛人考試預約195萬人次;創新推出25項車駕管業務上門辦服務,完成業務3.7萬筆;大力推行駕駛證業務24小時自助辦,完成自助體檢換證業務4.3萬筆。
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或者聽過這樣的事情,在你更換手機號碼之后,收到了來自其他人的信息,而在他們的口中,你所使用的新號碼原本另有主人。
雖然這樣的事情可能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。但如果,你買了一輛二手車,卻發現對方的手機還能時常收到你車輛的種種信息,你又是否會感到一絲焦慮呢?如今,隨著智能汽車的概念逐漸落地,類似的事情并非臆想,而是切實存在著。
近日,管理咨詢公司羅蘭貝格的調查顯示:多個品牌的二手車在交易后,原車主依然能訪問 App 并獲取相關信息,即車輛同時綁定了新、老車主的手機號,導致新車主的信息泄漏。隨著智能網聯汽車數量的增加并逐漸流入二手車市場,二手智能汽車的隱私安全問題逐漸凸顯。
近年來,汽車智能化程度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不斷提高。更有相關數據預測,2025 年,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將達到 50%。就如同大數據讓每一位擁有智能手機的用戶沒法逃離,在日益智能化和互聯化的汽車產品面前,車主很容易就成為 " 數據透明人 "。
羅蘭貝格發布的《軟件定義汽車下的個人隱私保護白皮書》中介紹,僅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每小時產生的數據量就達 80~100GB,每天產生的數據量為 TB 級別。與此同時,隨著傳感器和車載芯片數量的增多,大量的數據埋點、海量的數據處理和傳輸,大幅增加了網絡安全和數據泄露的風險,尤其是個人隱私數據。
這并非危言聳聽,事實上,關于二手智能汽車的隱私泄露案例早已開始見諸報端。2020 年 5 月,據國外媒體報道,賬號為 "greentheonly" 的研究員在研究了 13 塊二手特斯拉媒體控制單元(MCU)后得出了結論:特斯拉的車載計算機系統,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安全,即便在完全恢復出廠設置后,黑客依舊可以從舊的特斯拉面板系統中恢復大量個人信息。更驚人的是,其中 12 塊 MCU 是他從 eBay 上購買的,另一塊從朋友手中購買。
2021 年 7 月,一位理想 ONE 車主發微博吐槽稱,自己購買的理想 ONE 與 App 綁定之后無法解綁,在賣掉這輛車之后,App 依然與之關聯,每次都會收到那輛車的狀態消息提示,如車窗沒關、車鑰匙未取出、電量不夠等。對于這個 bug,官方客服也無能為力,表示車與 App 暫時無法取消關聯,只能 " 轉移 "。隨后,理想汽車針對這一問題作出回應,稱軟件部門將盡快解決 bug 并上線相關功能。
中國二手車市場混亂嗎?當然混亂了,良莠不齊的市場質量、消費者對汽車認知較低、缺少足夠強有力的法律監管,使得二手車市場一直不甚明朗。在這個基礎上,所謂的隱私安全問題,反而顯得有些 " 微不足道 " 了。起碼對于二手商而言,只需要按照法律法規核準車輛和過戶雙方身份即可完成交易。
也正是因為如此,二手車輛在過戶之后出現隱私安全問題,消費者到底應該問責誰?找二手商,本質上他們并沒有犯錯,全部規章條例依法而行,你沒辦法讓他們賠償。找車企,這是業內很多人的共識。但事實是,對車輛安全信息擁有核心控制權的汽車主機廠的水平參差不齊,大多數車企在 " 一鍵還原出廠設置 " 等方面的服務跟進不及時。
當然,有的人認為,在沒有法律法規的強制要求下,車企沒有動力這樣做,尤其是對被資本裹挾的造車新勢力更是如此,因此又將皮球踢到了法律法規之上。但其實總結下來,這根本就不是任何一方的問題,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,行業之間的不斷交匯融合,使得汽車隱私安全問題,任何的企業、法律法規乃至消費者本身,都難辭其責。
舉個例子,由于國內二手車市場的不規范,我們在交易車輛的過程中,在車輛的登記證書上我們就能輕易發現前任車主的信息。然后又由于車企缺乏相關的經驗、前瞻性和動力,使得前車主很有可能獲取現任車主的信息。如此,信息就完成了一次 " 雙向泄露 "。但偏偏還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,你根本做不到 " 有法可依 ",以至于這全部的問題都變得 " 順理成章,合乎規定 "。
如果將車輛隱私安全問題向上追溯,我們甚至能夠追溯到網絡和芯片等維度。因此,在目前而言,要想依靠 " 外力 " 來解決隱私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。對于消費者來說,只能盡可能地從自身出發,在整個過程中去多加注意,比如在賣車時盡可能地清楚自身的信息,買車時先檢查一番。在交易的過程中,盡量地保證自身信息不被泄露,如果發現自己的電子文件或紙質文件出現了關鍵信息,一定要注意打碼處理。只有法律、行業和個人共同協力,才能將這種隱私安全問題真正解決。
微信
新浪微博
QQ空間
QQ好友
豆瓣
Facebook
Twitter